文章詳細
中國古人的智慧茶膏
來源:天弘茶業 編輯:天弘茶業
說到茶膏,無論是茶,還是普洱茶,茶膏是國人茗飲方式的發明和改進,對茶品質的提升或者品茗方式是一場革命。
首次提到茶與“膏”是茶圣陸羽,他在《茶經》中說:“出膏者光,含膏者皺,宿制者則黑,日成者則黃。”對于茶膏的出現或者是記載,茶學界爭議很多,但陸羽發現了茶有膏和茶出膏的現象毋容置疑。
現有的歷史文獻中,首次正式將茶膏載入史籍是清代吳任臣所作《十國春秋》(編撰紀傳體史書),書中記述了五代時期十國君主事跡,史料采自五代、兩宋時的各種雜史、野史、地志、筆記等文獻資料。此書記載,早在南唐閩康宗通文二年,即公元937年,就有貢品茶膏進獻,“貢建州茶膏,制以異味,膠以金縷,名曰耐重兒,凡八枚”。
有觀點認為:茶膏的出現與唐代制作餅茶的工藝有密不可分的關系,其理由是茶圣陸羽在《茶經》中歸納唐朝制茶工藝十四個字,即‘采之、蒸之、搗之、拍之、焙之、穿之、封之’,其中‘蒸、搗、拍’三個工序很容易使茶葉中的部分茶汁與纖維物質分離,在空氣氧化作用下出現膏化現象。